陕西严格环评加强建设项目管理
发布时间:1970-01-01 浏览:1019次
 

陕西严格环评加强建设项目管理

  2009年初,为应对金融危机,保增长、促发展,陕西省环保厅下放了部分项目的审批权,只把污染重的项目牢牢抓在手上,腾出人力抓监管,集中精力抓服务。坚持服务社会、服务大众,便民高效的宗旨,充分发挥环评的“控制闸、调节器、杀手锏”作用,为陕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。

  进入“十一五”以来,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,每年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。由于是资源大省,陕西省在发展中暴露出的结构型、复合型、压缩型环境问题十分突出。

  如何在发展中走出一条环境资源消耗少、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?陕西省严格环境影响评价、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,充分发挥环评的“控制闸、调节器、杀手锏”作用,为调整产业结构、优化增长方式、促进经济效益提高、降低污染排放、减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、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达到互惠共赢,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  严守“控制闸” 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

  陕西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,发展是唯一出路。然而,关中水资源短缺、环境容量有限,陕北能源丰富、生态环境脆弱,陕南秦巴山地是国家重要水源地,却有着丰富的有色矿产等资源,陕西省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因此肩负着特殊的使命。

  首先,通过立法高筑“防火墙”。陕西省先后颁布了《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条例》、《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》、《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》、《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》等地方性法规,给覆盖全省的各重点开发和生态功能地域设定开发红线,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法律依据。

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2007年4月1日实施的《陕西省实施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〉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,针对《环境影响评价法》未予完全明确的6个方面进行突破。一是全国首家立法规定,对施工周期长、生态环境影响大的水利、交通、电力、化工、矿产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,在其建设过程中应当进行环境监理;二是对规划环评的范围、编写要求、审查形式、出具审查意见的时限予以明确;三是明确要求各类开发区必须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;四是强化了对环评文件落实情况的检查;五是加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;六是提出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要征收生态补偿费。

  其次,是健全和完善地方环境标准,为环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陕西省出台了《陕西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》,修定并颁布了《大中型家禽养殖场建设环境保护标准》、《兰炭行业清洁生产标准》、《浓缩果汁加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、《黄姜皂素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、《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、《渭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标准》、《造纸行业水污染排放物综合标准》等8项地方标准,为从源头上强化项目管理奠定了基础。

  另外,为了做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,陕西通过加强规划环评,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实到具体规划中,体现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的原则,推动工业园的生态化改造。从2005年起,陕西省分别对城市发展规划,流域、区域开发规划,各类工业园区、各类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了规划环评,全省完成规划环评近50项;对未做规划环评的园区、流域、区域及产业不受理单个项目进行环评,两年来,因未做规划环评而不予受理的单个项目达40余个。

  陕西省通过规划环评,科学论证区域和行业发展规划对环境的影响,统筹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,统筹行业发展与污染控制,引导产业合理布局,避免对重要生态功能区、环境敏感区的生态破坏。统筹“增量”控制与“存量”调整,以总量控制优化区域和行业发展规划,保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。

  再次,是严格建设项目环评,促进“以新带老”治理污染,实现“增产不增污”、“增产减污”。陕西省通过严格项目审批,推进清洁生产,推广绿色技术,最大限度地节能降耗。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,对不能达标排放或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规定的企业,坚决不批新上项目。

  严格“三同时”管理,在项目竣工验收时,“三同时”措施不落实、达不到要求的,一律不批准投产使用。陕西省对施工周期长、生态环境影响大的水利、交通、电力、化工、水泥、矿产资源等6个行业的建设项目,要求建设单位在项目施工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,保障“三同时”制度的落实。仅2008年就批复开展工程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145个,总投资520.7亿元,其中环保投资41.5亿元。榆林市去年以来有48个项目开展了工程环境监理,涉及总投资344.6亿元,其他市也有24个项目开展了环境监理。

  用好“调节器” 给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度

  环评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建设服务,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。陕西在环评中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形势,积极寻求环评把关和介入方法,开拓渠道,既促进经济发展,又解决环境问题。

  针对个别地区盲目引资造成新的污染转移,影响经济运行质量的突出问题,陕西省严格执行《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》。提高环境准入门槛,通过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审批,促进区域经济优化布局。

  陕西省根据不同区域确定环境准入门槛,通过环评调整布局,优化结构,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,做到“增产减污”;对于重点开发地区,通过环评发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最大效益,在加快发展中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,做到“增产不增污”;对于限制开发地区,通过环评控制不利于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开发建设活动,鼓励发展特色优势产业,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,促进生态平衡;对于禁止开发地区,通过环评排除一切不符合规定的开发活动,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欠账、布局性环境风险、结构性环境隐患。

  陕西省在环评审批中主动服务,在环评的“杠杆”上找准支点,撬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。在审查韩城黑猫焦化集团的3个项目时,他们发现各个项目有密切联系,却没有任何产业“链接”,致使废物没有得到有效利用。陕西省在环评审批中要求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综合考虑,业主采纳了这一建议,评价单位、业主和设计方经过反复研究,最终形成了循环生产链。不仅做到废物“零排放”,每吨原煤的附加值由原来的200元提高到1000元。

  兰炭产业是陕晋蒙交界区的特色产业。但是由于原有兰炭产业布局混乱,企业节能、环保工艺水平低,生产过程中的余热、尾气、焦油得不到综合利用,资源能源浪费严重。生产中排放的废水、废气、废渣没有得到有效处理,原料、产品输送过程中粉尘污染严重。

  为此,陕西省在项目审批中提出了加大兰炭产业结构调整,促进企业上大关小,强化节能减排力度,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。仅府谷县在兰炭产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年产60万吨以上生产线17条,已开工12条与关闭的120家“小兰炭”产能基本相当。

  陕西“伊天果汁”在“三同时”验收中,废水治理不达标。“伊天果汁”通过清洁生产审核,从源头上控制能耗、物耗和污染,减少了末端污染物排放,大大降低了环保设施的负荷。

  铜川市水泥产业通过“关小上大”,3年淘汰落后产能420万吨,削减二氧化硫5630吨,削减粉尘45400吨,为发展大型水泥项目腾出了环境容量。铜川粉尘污染综合治理成果,也证明环评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,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给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度、添活力,升级换代上台阶。作为节能减排重要举措、产业调整有力抓手,环评和“三同时”功不可没。

  使出“杀手锏” 为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

  一年一度的经济工作表彰大会上,过去只奖“经济功臣”的渭南市,首次设立“节能减排贡献奖”,奖励为环境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。经历了2007年“流域限批”阵痛的渭南,发展理念上的重大转折可见一斑。

  对于限批“重点户”的韩城市来说,更是摧枯拉朽,刻骨铭心。这个煤炭、铁矿、石灰石资源丰富的县级市GDP位居西部前列,但是,高速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的。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高污染、高耗能的产业结构,“效益优先”经济发展模式,环境欠账巨大,韩城市龙门地区的环境污染矛盾尤其突出。

  从上世纪末的取缔“十五小”,到2003年以来的环境综合整治,一波又一波,有效果、有反弹、无根治,龙门环境状况还在持续恶化。2005年,昝村镇地下水苯超标;2006年,检测出龙门镇大气中苯并芘严重超标。环境污染危及民生,民怨甚大。陕西省狠下决心,解决龙门地区大气污染,2007年1月12日,省环保局对韩城采取“区域限批”行政措施。韩城市以“壮士断腕”的决心,关停拆除小焦化、小水泥、小石灰窑、铁合金等落后生产设施,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,打了一场污染综合治理的硬仗,在短时间内改变了韩城的环境面貌。环评的力量在韩城全市掀起“环保风暴”,环保大动作大整改取得决定性成果。

  韩城市对“流域限批”反应之强烈、反思之深刻,足见环评“杀手锏”的威力。深刻反思彻底觉悟的韩城市,知耻而后勇。环评前置,韩城市9部门联合发文,不环评、不批准、不盖章。全市所有工业园区都完成了规划环评,还正在做战略规划环评。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节骨眼上,他们坚决叫停了一家湖南迁来的污染企业。

  紧贴“发展主旋律” 公开透明服务至上

  无论是从促进经济发展,还是从维护环境权益角度看,环评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。陕西省依法建立公众参与机制,除了对环评项目、“三同时”验收项目进行公示以外,还成功举办了多个项目的听证会,把审批权交给群众。

  咸阳市一个甲醇项目就选址问题,一年内开了两次听证会,20多个部门和居民代表参加,直到问题妥善解决。咸阳西郊热电厂选址靠近居民小区,居民代表在座谈会上意见很大,最终采纳了居民代表的意见,从原选址向西北方向移动了500米。金堆城钼业公司长安钼选场建设项目,因原选址周围单位和群众反对而迁至外县。对各类违反环评和“三同时”的案件通过发言人制度予以曝光,还公众以知情权。环评阶段公众依法参与,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。

  服务至上,公开透明。陕西省实行阳光审批,所有规范性文件和审批要求全部实行网上公开。他们每季度公布一次审批结果,开展环评审批“窗口式”服务,实现“一次性”告知、“一站式”服务、“一条龙”审批的标准化管理,按时办结,文明办公。陕西省对重大项目事前介入上门服务,实地解决项目选择、建设中的环保问题,全方位地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,使项目业主少走弯路,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,减少不必要的失误。

  认真兑现环评“七项承诺”,为拉动内需开辟“绿色通道”。陕西省对中央政策措施支持符合扩大内需要求的建设项目加快审批,通过缩短受理时间,简化工作程序,加大审议频次,实行分类审查,加快办理审批速度。在建设项目评价过程中,从技术评估到竣工验收,厅监察室全过程参与,全过程监督,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和《行政许可法》的相关规定。